清乾隆年间,江南苏州府吴江县,一桩奇案闹得满城风雨。县衙门口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,都等着看新任县令周伯年如何处置这桩棘手官司——堂下跪着的,竟是一僧一尼,被指败坏佛门清规。 
事情还得从三个月前说起。城北报国寺的年轻僧人了尘,原是城东杨家的独子。他自幼与邻村王家女儿素秋定亲,二人青梅竹马,感情甚笃。不料王家遭逢变故,素秋的父亲做生意赔了大钱,被当地富绅赵有财逼得走投无路。赵有财觊觎素秋的美貌,便以债务相逼,要纳她为妾。 素秋性子刚烈,宁死不从。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她悄悄离家,跑到城西的慈云庵削发为尼,法名静空。而了尘得知心上人被逼婚出家,万念俱灰,也在报国寺剃度为僧,从此青灯古佛相伴。 本以为两人的缘分就此断绝,谁料命运弄人。清明时节,报国寺在城外施粥行善,了尘负责施粥事务。巧的是,静空也随慈云庵的师姐妹们前来采买香烛。四目相对的那一刻,三年来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。 此后,两人常趁着下山采买的机会,在城郊一座荒废的山神庙私会。他们只是相对而坐,诉说着这些年的相思之苦,并未越雷池一步。然而好景不长,这天赵有财带着家丁去乡下收租,路过山神庙时,撞见了这对苦命鸳鸯。 赵有财恼羞成怒,当即命家丁将二人五花大绑,押送到县衙,要县令治他们个"僧尼私通"的罪名。 升堂那日,县衙外人头攒动。周伯年坐在堂上,看着堂下跪着的了尘和静空。两人虽穿着僧衣尼袍,脸上却难掩憔悴之色。再看原告赵有财,挺着圆滚滚的肚子,脸上带着得意的笑。 "堂下所告何事?"周伯年敲了敲惊堂木问道。 赵有财急忙呈上状纸,大声说道:"启禀大人,这二人身为僧尼,却不知廉耻,私相授受,败坏佛门清规,还望大人严惩!" 周伯年接过状纸,看了看,又打量了一下堂下的了尘和静空,问道:"你二人可知罪?" 了尘抬起头,朗声道:"大人,我与静空虽身为僧尼,却并未做出任何越礼之事。只是念及旧情,想互诉衷肠罢了。" 静空也含泪说道:"求大人明察,我们真的只是说说话而已。" 赵有财在一旁冷笑道:"大人,孤男寡女共处一室,还敢狡辩!" 
周伯年沉思片刻,突然命衙役取来剃刀和铜镜,说道:"且让本官查验一番。"他仔细查看了尘和静空的头发,发现二人的戒疤尚新,发根处也隐隐有青丝生长。 "你二人既是自幼出家,为何发根尚有青丝?"周伯年突然发问。 了尘和静空对视一眼,终于将自己的身世遭遇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。说到动情处,堂上堂下无不动容。 周伯年听后,心中已然明了。他看了看《大清律例》,若按"僧道犯奸"定罪,这二人免不了要受重罚。但看着眼前这对苦命鸳鸯,他实在不忍心棒打鸳鸯。 "啪!"惊堂木再次响起,周伯年笑道:"今日这桩案子,本官要换个判法!"说罢,他提笔蘸墨,在状纸上写下一首判词: 半是袈裟半是缁,相逢何必叹分离。 前缘未了情难断,旧梦重温意更痴。 佛本慈悲容善念,人非草木岂无思。 从今洗尽铅华去,再续人间未了诗。 写完,周伯年向众人解释道:"这第一句'半是袈裟半是缁',说的是你二人虽身着僧尼服饰,却并非自幼出家。'相逢何必叹分离',既然有缘重逢,又何必非要分离?" "这'前缘未了情难断,旧梦重温意更痴',说的是你二人本有婚约,只是命运捉弄才出家。如今重逢,旧情复燃,也是人之常情。" "至于'佛本慈悲容善念,人非草木岂无思',佛家教人向善,又怎会不通人情?你二人虽为僧尼,却未做出伤风败俗之事,又何必苦苦相逼?" "最后'从今洗尽铅华去,再续人间未了诗',本官命你二人蓄发还俗,待百日之后,便可重续前缘。" 此言一出,堂下百姓纷纷叫好,就连赵有财也无话可说。 百日之后,在周伯年的主持下,了尘和静空褪去僧尼服饰,恢复了杨生和素秋的本名,风风光光地举办了婚礼。 婚后,二人开了一家药铺,悬壶济世,治病救人。他们还收养了几个无家可归的孩子,将他们抚养成人。 
这桩奇案,也在吴江县流传开来。百姓们都说,周县令这哪里是在断案,分明是在成全一段好姻缘。而周伯年的这首判词,也被人们争相传抄,成为一段佳话。 多年后,有人在周伯年的文集中发现了他对此案的批注:"律法虽严,亦当存善念;断案虽公,不可失人情。"短短数语,道出了这位清官的为官之道。
|